盘点中国诸侯经济,哪些在崛起、哪些在衰落?
文|孙不熟
马上就要过年了,在这里提前给大家拜年,并附上一道年度大菜。本文是孙不熟历时两天完成的一篇长文,试图盘点中国31省市(不含港澳台)在过去一年的经济表现。当然,个人知识与见识难免会有局限,说得不对的地方,还请各位在评论区赐教。
关于2015年的中国经济,据说最严峻的事实是GDP增速25年来首次低于7%,其实还有更严峻的,那就是GDP的名义增长率(6.3%)罕见地低于实际增长率(6.9%),宏观经济出现通缩迹象。
简单说说二者的区别,名义增长率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算出来的,实际增长率是扣除复杂的价格因素算出来的。所以,如果当年是通货膨胀,名义增长率就高于实际增长率;如果是通货紧缩,反之。
官方公布的数据一般是实际增长率。
长期来看,实际增长率比名义增长率更有意义,但如果要准确地反映当下情况,就不能忽略物价因素,因为企业的收入、国民的工资,都是名义数据(没有扣除物价因素)。所以,要准确地判断2015年的中国诸侯经济,我们得使用名义GDP增长率这个口径。
先看看官方公布的31省市(不含港澳台)实际增长率:
看实际增长率,31省市中除了最后三名表现较差以外,其他都还不错。但名义增长率就明显不同了,增长率低于3%的省市有8个,其中还有几个是负增长。
来看看31省市名义增长率:
如图,贵州名义增长率高达13.5%,位居全国第一。甘肃与黑龙江两个省份的名义增长率为负。
对比一下可以发现,31省市中,只有北京、贵州两个省市的名义增长率是高于实际增长率的,西藏基本持平,其他省份的名义增长率全部低于实际增长率,说明大部分省份的经济都是通缩的。
再来看看主要城市的GDP增长率比较:
如图,北京、深圳、南京、武汉四个城市的名义增长率高于实际增长率,广州基本持平,上海、天津、成都、苏州则相反,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。
具体来盘点一下几个重要省市:
天津:名义增速几近腰斩
天津的数据最值得关注,2015年的实际增长率高达9.3%,但名义增长率只有5.19%,与2014年(9.41%)相比,几近腰斩之势,也与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名义增速出现较大差距。
天津的跌落,有两个原因,一是去年滨海新区的爆炸事件,可能影响到天津正常的投资与建设环境。第二个原因是天津的产业结构,这个原因更为关键。
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工业名城,天津培养了大量的石油、机械与钢铁产业,这些产业在天津的经济结构中占据很大比重。正好,2015年又是国际石油价格大跌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(价格下跌甚至滞销)的关键一年。
如果不考虑物价因素,天津这座城市的产能仍然在高速增长,但兑换成实际价格后,就明显不那么好看了。
当然,天津毕竟是老牌大城市,内功深厚,产业门类较为齐全,比起东北与华北等产业门类单一的城市,情况还是要好得多。
上海:工业拖了服务业的后腿
上海的数据挺奇怪,名义增速只有5.96%,远低于2014年(8.96%),而且是四个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名义增速明显低于实际增速的城市。
按理说上海是一个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城市,受能源价格下跌的影响较小,再加上去年股市火爆,GDP增速应该很漂亮才对。
不过,上海除了是一个金融中心,还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,钢铁、汽车、石化、造船等产业的比重很大。毫无疑问,2015年,这些衰落的重工业给上海蓬勃发展的服务业拖后腿了。
北京:31省中表现最好
31省市中,只有北京与贵州的名义增长率是高于实际增长率的,说明在全国经济面临通缩压力的情况下,北京经济居然出现轻微通胀的迹象,这个基本面非常好。
北京的服务业占比接近80%,是内地所有省市中最高的。这样的产业结构,可以让北京处于悠然状态,免于能源价格下跌、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困扰,经济表现堪称31省中最漂亮的。
东北三省:几近硬着陆
名义增长率,辽宁是0.26%,吉林是3.4%,黑龙江则是负增长(-0.29%)。在全国范围内,辽吉黑与山西、甘肃、内蒙、河北一起处于垫底态势。
就连一向被誉为东北之星的大连,去年的GDP名义增长也几近停滞。
东三省一直是国家举足轻重的能源与重工业省份,城镇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亦处在领先水平,但产业结构过度以来石油、钢铁、机械等重工业,受累于去年国际石油价格下跌以及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双重夹击,东北的GDP不好看也就不奇怪了。
三省中,吉林的表现相对较好,原因就在于吉林对石油与钢铁的依赖程度较低,还拥有汽车、机械等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。
华北与西北:寒夜漫漫
与东北三省一样,华北三省(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)、西北三省(新疆、陕西、甘肃)去年的名义增长率也都在3%以下,尤其是甘肃还出现负增长。
这些省份几乎都是能源供应与炼化大省,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能源价格下跌的影响。旧的产业面临供给侧改革之痛,服务业还没有壮大起来,新兴产业连影子都没有,又缺乏沿江靠海的贸易条件,这些省份的转型升级,还需要时间。
西南诸省:正青春年少
没有华北、东北与西北那样丰富的自然资源,也没有江浙闽粤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,也没有中部地区便利的交通枢纽条件,西南诸省靠什么?后发优势。
随着国家这几年加大对西南地区的转移支付,再加上没有经济先行区的各种负担,底子薄、山头少、动力足,西南诸省表现出青春激扬的态势。
重庆去年的实际增速位居全国第一,名义增速亦相当不俗。实体经济发展扎实,服务业稳步上升,制度创新屡有惊艳之举,渝新欧铁路直接连通欧洲,居然把一个内陆城市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外贸城市。在经济增速上,重庆已然跑赢天津,未来能否有更大可能,乐观期待。
贵州,曾被称为中国最穷、交通最不便利的省份之一,但最近几年情况正在发生变化:积极拥抱珠三角的产业转移,房地产业如烈火烹油,生态旅游的美誉就连中央老大都点赞,尤其是还分得大数据产业的一杯羹,正在成为国内一个重要的大数据机房聚集地。近几年的经济增速可与重庆媲美,随着贵广铁路的开通,未来还有更大想像空间。
西藏、云南的情况与贵州相近,受益于中央转移支付与超高固定投资的利好,近几年都维持在高速状态。
四川,依托优越的盆地条件,一直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人口大省、第一经济大省,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几年,国家加大对四川的投资,四川经济一直维持在高速增长态势。不过,最近两年的增长态势已经落后于中部省份,2015年的名义增长率只有5.5%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广西,在西南诸省中的表现一直不温不火。个中原因主要是缺乏像其他沿海省份扎实的加工业基础,高端产业也还没有出现,也缺乏云贵那种底子薄、干劲足的发展势能。更多分析,请参考这篇文章:广西地理位置那么好,为什么发展不起来?
中部五省:比上不足、比下有余
中部五省指的是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西五省。2015年的经济表现不算特别抢眼,但也绝对不差,过去几年的高增长势头还在。
名义增速,湖北高居榜首,湖南次之,但追得很紧。河南、安徽、江西的实际增速都不低,但名义增速都低下来了,可能是受到能源价格的影响。
有可能真的是地理位置的因素,中部省份的各项经济要素均处在中游位置。例如,其资源储备不如华北与西北,但是好过东南沿海;地理位置不如东南沿海,但毕竟地势平坦、腹地广阔,是全国干线交通的枢纽地带,这一点又好过西北与西南;另外,人口总量与密度,以及对外资的吸引力在全国亦处在中游位置。
从本世纪初开始,中部坍塌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,但随着近几年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,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,中部五省开始发力,经济增速大多已超过沿海地区。
两湖与河南一直处在全国交通干线的枢纽位置,地势平坦、人口稠密、自然资源丰富,在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上具备很大的优势。其中,武汉、郑州与长沙三个省会城市接连上演你追我赶的大戏,成为中国诸侯经济中的一大亮点。
安徽与江西的交通枢纽地位相对要差一些,安徽有靠近江苏的地理优势以及长江经济带的政策利好,但是江西的增速好像还更高一些。这两个省份还不太熟悉,欢迎网友补充。
东南沿海:中流砥柱不倒
江浙两省毕竟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富庶之地,家底殷实、内功深厚,无论是外部的风云飘摇,还是内部的结构阵痛,都能从容应对、顺势而为。尤其是浙江,无愧于民营经济之首的称号,在全国经济下行中体现出超强的抗击打能力,2015年的实际增速甚至高于2014年。
其中,杭州2015年的实际增速超过10%,在国内主要城市中仅次于重庆,名义增速亦相当不俗;南京的实际增速低于杭州,但名义增速却是全国城市中最高的;苏州近几年的增长慢了下来,2015年的实际增长率是7.5%,已大幅度落后于南京,名义增长率则只有4.64%,这个情况和老大上海有点像,被庞大的工业经济拖了后腿。
山东与华北诸省一样,也有规模庞大的石油与重工业,这导致其GDP的名义增速落后于广东与江苏不少。但山东毕竟是人口大省、经济大省,发展均衡,基础之雄厚、产业门类之齐全非东北与华北诸省可以比拟,2015年扛住了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,仍然保持了一个中速增长的态势。
不过,缺少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大城市与高端服务业,仍然让山东少了那么一点存在感。
福建地理条件不如江浙粤,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说,但是没关系,福建人充分利用靠海靠台的优势,拥抱对外贸易,发展加工业,发展民营经济,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济活力可与浙江媲美。2015年亦交出不错的答卷,实际增速9%,名义增速达7.67%,均高于广东与浙江。
更重要的是,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靠台优势,福建在2015年还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大棋局的最大赢家。不仅如此,在自贸区的争夺战中,福建还一举揽下三个片区,在这个政策高地上,获得与上海广东天津平起平坐的待遇。
这些政策利好,对福建来说,实属罕见。另外,随着厦深高铁的开通,福建与广东路桥不通的情况也得到缓解,未来闽台、闽粤会如何联动,会碰出怎样的火花,我们乐观期待。
广东:火车头再出发
广东是除北京上海之外最早进行产业转型的省份,历经多年的转型阵痛,现在差不多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。
和2014年相比,广东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居然逆势上涨,财政收入增长更是抢眼,实现了16.2%的增长率。另据知乎网友君临先生统计,2015年广东的FDI(外商直接投资)在11年后超过江苏,成为中国引进外资第一省。
作为中国第一外贸大省,广东一直被外界认为外贸依存度过大、可持续发展堪忧,但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2015年,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,不得不感叹其强大的内生能力。
不同于华北、东北、华中与华东诸省,广东一直不是国家重点布局的重工业省份,在全国省份中拥有最低的重工业比例与最高的科技产业比例,且服务业发达,拥有全国产值最高的文创产业,足见广东经济的抗击打能力。
广深两个明星城市,去年的表现亦不俗,广州表现出平稳增长的深厚内功,进出口总值逆势上涨,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位居全国第一。深圳的表现更是亮眼,2015年GDP名义增长率高达9.38%,高居四个一线城市中的第一名,受益于金融业与高新产业的强劲表现,财政收入同比大增36%,堪称一骑绝尘。
东莞、佛山、惠州等制造业城市,尤其是东莞,受益于较早转型升级与机器换人的潮流,亦表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。
作为中国改革开发的火车头,广东在率先历经转型升级的阵痛之后,已初步呈现出创新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曙光。中国经济下一步往哪里走?火车头已然再出发。
注:本文是原创文章,转发随意,转载请先获得授权。
相关阅读: